青春商圈「弘大」的歷史
為何「弘大」是韓國最知名大學商圈?側寫弘大商圈發展:你不知道的弘大過往
哈囉,大家好,我們是由韓國人告訴你每日最新韓國資訊的Creatrip。
#弘大商圈歷史
#首爾弘大的歷史發展
大家對弘大有怎樣的印象呢?是充滿美食、咖啡廳的地方?還是可以盡興購物的天堂?甚或是,在這裡可以來場完美艷遇、豐富的夜生活呢?
除了這些印象之外,大家是否有曾想過,為何弘大會成為首爾一帶最多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嗎?小編今天要帶大家看看,弘大是如何從一般大學學區,轉變成藝術、嘻哈、獨立音樂文化的聚集地,以及今日夜生活豐富、商圈鼎盛的樣貌,有興趣的朋友繼續看下去。
✨點我追蹤我們的instagram
instagram.com/creatrip.tw
弘大商圈發展歷史
70、80年代的美術文化
弘大是「弘益大學」的簡稱,也是1955年弘益大學搬遷至麻浦區現址後,泛指周邊大學區等區域。
以90年代為分水嶺,「弘大」一詞在之前只稱弘益大學前的一部分,但在後來指稱的範圍也逐漸擴大。包括現有的弘益大學周遭的商圈,延南洞、合井、上水一帶也普遍認為是「弘大」。
當商圈站穩腳步後,居住空間自然開始發展,人口逐漸流入於此。而在這段時間裡,弘益大學的美術學院也開始蓬勃發展。
1961年516軍事政變時,當局下達「大學非常令(대학 비상령)」,強制關閉除了美術學院以外的所有學科,也造就當代美術學院高度發展。就這樣,弘益大學的美術學院也成為那個時代最為強烈的形象,不少想走美術的國高中生,都紛紛以弘益大學為目標。
來源:내 손안에 서울
雖然全國各地的美術大學,在70年代開始有顯著成長,但位於麻浦區的弘益大學卻出現了特有的「美術文化」。有許多人想考上弘大美術系,周邊也出現了不少美術學院,被稱為「弘大美術學院街」。
來源:스트리트 h
當時,不少弘大美術系的學生們租借了一樓住宅或車庫,改造成為美術工作室,普遍押金是100萬韓元、月租8萬韓元,這種空間也被稱為「108工作室(108 작업실)」。而這些學生們聚集在一起做作品、開學院授課的風潮,也影響了後來弘大一帶非常具有活力、青春樣貌的發展。
其中最能象徵弘大美術文化發展的地方,就是「好美畫房(호미화방)」,1975年開業至今近50年以來,是弘大美術文化發展史中,最重要的一間畫房之一。
來源:visit seoul
來源:visit seoul
好美畫房起初只是間14坪大小的小畫房,但現在卻是佔地300坪的大型商店,也有網路商城,規模相當巨大。這裡販售著顏料、畫筆、畫布與各種美術材料,小編也記得之前曾跟著美術系的朋友來到這裡,店內商品豐富排列的程度,也讓小編歎為觀止。
來源:visit seoul
除了常見的美術材料,好美畫房也販售許多平時在一般文具店、畫房找不到的材料,據說老闆是懷抱著希望學生們在這看到新材料,會獲得嶄新靈感的心意呢。
另外,也為了體恤總是進行藝術創作的學生與畫家,即使是在凌晨時間,若這些人急須材料,也可以直接聯繫好美畫房的老闆,他會直接開門等待,是不是非常溫暖呢?
弘大商圈發展歷史
90年代的音樂文化
來源:오마이뉴스
以美術為基底,90年代起,現場表演的風潮開始朝弘大聚集,成為弘大累積音樂底蘊的開始。
雖然這類營業模式,在當時都稱為「Rock Coffee(록 카페)」,但現場幾乎沒有放過搖滾樂,反而是更偏向演奏、播放各種音樂,炒熱現場氣氛,並鼓舞眾人跳舞的Club,也可說是現存的韓國夜店的初期型態。
來源:서울사랑
原先這類Rock Coffee是在新村的大學街相當興盛,因為在當年,首爾規模最大的大學商圈是在新村這一帶,由延世大學、西江大學、梨花女子大學、明知大學等四校組成,許多年輕人都喜歡來新村這裡的Rock Coffee享受娛樂、交際。
但在90年代初期,首爾市制定了將大學街建設成全方面發展文化街的新政策,新村大學街的地位也面臨動搖。
由於該政策是以新村為中心進行,加上Rock Coffee被納入娛樂場所,遭到大規模管制,新村Rock Coffee發展也移轉至鄰近的弘大,正式開啟了弘大在流行文化發展的新章。
來源:플랫폼
後來,Rock Coffee開始轉變成為現場Live Club的形式進行營運,發展成為一種複合文化空間,獨立音樂人在這聚集演出。
1993年,「Rockworld(락월드)」開業之後,Drug、Rolling Stones、Jammers等現場Live Club也都在這登場,奠定了韓國獨立樂團的發展基礎。
來源:Crying Nut
獨立樂團不依賴大型經濟公司,也不受限於他人資本,自律性相當強,與當代的大眾音樂、流行樂做出差異化的表現,累積不少人氣。
特別的是,韓國獨立樂團並不是每個都能弘大的Live Club進行演出,必須經過篩選,由Club方認定該表演是否與店家類型相符。若是樂團與Live Club一拍即合,就能在這裡拓展自己的活動領域。
當代,這些樂團與年輕人們擠在25坪至30坪的空間裡表演、玩鬧,甚至在某間Live Club的入口處還寫著「不要坐著看表演」、「玩鬧(享受演出、觀眾之間互相碰撞)吧」或是「撈夠本再回去」的標語,不難想出當時的氣氛吧?
來源:스트리트 h
之所以弘大能維持如此活躍的地下音樂文化,其實也和先前由奔放的美術人,在弘大一帶奠定了青春調性有關。
當時韓國民風保守,普遍無法接受帶有特立獨行風格的獨立樂團,就只有弘大這裡,可以讓這些音樂人完整展現自己的樣貌。這種文化也成為了一種指標性,也因此時至今日,弘大一帶仍是首爾獨立音樂演出的主要場地之一。
弘大商圈發展歷史
90年代後的舞廳文化
來源:내 손 안에 서울
90年代後期,弘大的舞廳(Dance Club)文化逐漸形成,以1992年開業的「發電站(발전소)」為開端,「黃金頭盔(황금투구)」、「明月館(명월관)」等店家開業後,弘大也成為了以舞廳、俱樂部為主的地方。
來源:내 손 안에 서울
在這些舞廳、俱樂部營運的初期,是將美術與音樂等各種領域獨特的文化結合在一起,引領大眾認識日常生活中不會碰觸到的新文化空間,在這也能聽到當時很難接觸到的海外音樂。因此,弘大也成為了渴望新知、新種文化的年輕一代最愛的地方。
在當時,這裡是最熱門、最時髦的文化空間。年輕人為了獲得一種「我有跟上潮流」的認同感,原本不碰美術、不聽獨立音樂的人也開始去弘大的俱樂部遊樂了。
來源:dj asia
千囍年初期,弘大的俱樂部因為「Club Day」的影響而有了重大發展。
2001年三月,呼喊著「클러버들이 하나가 되는 날(Clubber's Harmony)」口號的人們聚集在一起,表示若沒有特別的事,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五都要在這相遇,這個風潮也持續了十年多,成為今日的韓國夜店都於週五、週六等時間營業的起源。
來源:bnt 뉴스
而在當時,只要弘大任何一間俱樂部買票,其他任何有在這個文化體系裡的俱樂部,都能自由入場,不需另外再付費。
另外在2007年起,這些俱樂部與樂隊演出的Live House簽訂加盟,更擴大規模,讓年輕人從早到晚,都能享受各種形式與概念的派對與演出慶典,正式讓弘大成為一個嶄新的文化藝術互相結合的遊樂空間。
弘大商圈發展歷史
千囍年後的商業化
來源:내 손 안에 서울
吸收了來自各界的青春活力,弘大成為了韓國最巨大的文化、藝術商圈,當時眾人都知道「最幹練、最時髦的東西都在弘大」,但也同時,弘大面臨了財團興起、鉅資流入民間的局勢。
90年代後期,韓國經濟再現奇蹟,以財團為主出現了大幅度的成長。即使當時是咖啡廳、餐廳、連鎖店與文化空間共同生長的局勢,但在政府資源挹注、民間財團大幅增長,導致商業資本流入韓國,尋找落腳處的時候,弘大成為這波商業化的第一批前線軍。
其中最有名的一場事件,則被稱為「大圓桌鬥爭(두리반 투쟁)」。
來源:스트리트 h
來源:중앙일보
「大圓桌」是在弘大入口站附近賣刀削麵的餐廳,但因2009年時,弘大入口站要連接仁川機場鐵路,大圓桌餐廳面臨拆遷的危機,而負責施工的公司方卻只提供300萬韓元的補償金,引發周邊住戶與營運大圓桌餐廳的夫婦不滿,走上街頭、反對拆遷。
來源:스트리스 h
來源:파티51
以這種拙劣方式進行拆遷的事例,並不是只發生在大圓桌餐廳,也發生在弘大發展出的文化空間。
當時,因為自己喜愛的文化空間即將消失,感到憤怒的青年與藝術家們,為了守護心中的「弘大」,組織了反對拆除的鬥爭,並以現場表演音樂、演講的方式,在大圓桌與其他面臨拆遷的現場表達不滿。
來源:내 손안에 서울
但事實證明,如今的弘大已經抵抗不了這樣的商業化浪潮,大眾娛樂文化流入原有的文化藝術地區,造成租金大漲,原有的畫房、Live House與Dance Club撐不下去,只能關閉,或延伸至合井、上水、延南洞一帶,原有店面則由企業商店、連鎖店面以及財團出資,將弘大重新打造成如今的現況。
如今的弘大對大家來說,是怎樣的印象呢?是美食林立、咖啡廳到處都是,品牌商店、連鎖品牌應有盡有,甚至連夜生活都能滿足的商圈嗎?希望今天這篇文章,能夠讓大家重新認識一下眼裡所看到的弘大。
如果有想看的其他內容,歡迎留言跟小編分享,那麼我們下次見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