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囉,大家好,我們是由韓國人告訴你每日最新韓國資訊的Creatrip。
#韓國文化
#七夕#傳統節日
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又到了,大家想好要準備好什麼禮物了嗎?
今天,小編想和大家介紹韓國的七夕傳統,少了點浪漫、多了些禮儀,和想像中的很不一樣呢,就讓小編來和大家介紹一下吧。
✨點我追蹤我們的instagram
instagram.com/creatrip.tw
韓國人認知的七夕由來
七夕由來最早來自於中國的《齊諧記》,該神話從周朝到漢代,不斷地被改編,因此有了很多種版本,而以下故事版本,也是韓國人多數認知中的「七夕」由來,則是來自於《韓國民俗大百科字典》。
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國宮殿銀河水對面,住著勤勞的牧童「牽牛(견우)」,玉皇大帝因牽牛勤勞善良,把孫女「織女(직녀)」許配給他。
婚後的牽牛和織女因為太恩愛了,荒廢農耕與織布,使天界陷入混亂,人們也因此飽受天災和饑荒之苦。
玉皇大帝大發雷霆,下令讓牽牛與織女分別生活在銀河兩端,兩人只能隔著銀河各自惆悵。烏鴉和喜鵲們得知夫婦的悲慘遭遇後,每年七月七日都會搭起橋樑讓他們見面,這就是烏鵲橋(오작교)。
每到七夕,牽牛和織女就要越過鵲橋相見,而烏鴉和喜鵲頭上頂著石頭以搭起鵲橋,搞得頭都受傷了。
另外也有種說法是,七夕當天下雨是牽牛與織女因為相遇而流下喜悅的淚水;而隔天下雨,是因分開而流下悲傷的眼淚(也有說法是白天下雨是喜悅,夜晚下雨是悲傷)。
韓國最早關於七夕歷史
韓國大概在三國時代就有七夕的傳說與習慣,因為在高句麗,位於今日平安南道南浦市江西區域的德興里古墓壁畫(덕흥리 고분 벽화)中,生動地記載牛郎和織女傳說的作品:高麗恭愍王(공민왕)和王后一起在七夕宮殿,祭拜牽牛像和織女像。
到了朝鮮時代,宮內會舉行宴會慶祝七夕,而成均館儒生們實行節日製(절일제)科舉。
從《東國歲時記》等文獻中,也可以推測七夕節慶在民間蓬勃發展的樣貌。
韓國人的七夕禮節?
據《東國歲時記》記載,古時候的書堂,會在這天讓學童們以牽牛、織女爲詩題創作詩。經過梅雨季的洗禮,家家戶戶會曬書曝衣、祈拜織女星,女孩們這時要向織女祈求縫線手藝增進。
在七夕當日早晨,婦女們會把香瓜、黃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,希望織布手藝能越來越好。
若隔天早上起來後,發現桌上已結蜘蛛絲的話,就代表織女會成就自己的心願。
也有一說,是在醬缸臺上盛入淨化水,再放上盛有灰的盤子,向星星祈求縫線手藝好,第二天早上如果發現灰上面有痕跡,就代表願望會成真。
七夕的祭祀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,傳統的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乾淨井水,並不祭拜牛郎織女,主要是為了祈求平安。
根據地區不同也有不同的祭祀習慣,有些地方會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,有的地方則會製作小麥麵、煎餅、南瓜餅等食物當下酒菜,有的地方則是跳舞、遊戲到深夜的方式也有。
韓國各地的七夕禮節
在全羅北道的高敞和泰仁,慶尚北道的奉化、禮川、安東等地區,會在七夕時擺上瓜類祭祖。
在全羅北道的益山和群山,村民們會把村里整理乾淨後,每個家庭蒸蒸糕,放在井邊。
年輕人還會用松葉建造月亮屋(달집),與鄰居玩遊戲,輸了人要工作一整天,贏的人則可以休息;在慶尚北道的安東,妻子們晚上會做烏鴉飯(까마귀밥)為子孫祈福;尚州地區則是用香油點燃七星壇(칠성단),以祈求子孫長壽;迎月的居民會將海水視為藥水,用來浸洗脖頸。
那麼,為什麼韓國人要在七夕這天吃這麼多主食呢?
因為韓國人認為,如果七夕後開始刮冷風,那麼利用小麥製成的食物將會是過季食品,因此要在七夕這天,把所有豐富的小麥製品全部吃完。
也因為時代的變遷,這些禮俗都漸漸被簡化,但無論是現代或是以前的韓國七夕文化,都充滿著滿滿的儀式感,並沒有台灣人以情人節為主的思維。
以上就是小編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韓國傳統七夕文化,是不是很意想不到呢?
沒想到在韓國,已經不是大節日的農曆七夕,竟然還有這麼多眉眉角角要注意,希望大家看完這篇,能對韓國的七夕有更多的了解,那麼我們下次見。